氟管路系統的設計與布置
除共性的東西外,氟利昂的溶油性導致了氟系統與氨系統管路布置有所不同。隨著氟的流動潤滑油將遍及所有有氟的設備和管道,讓油隨著制冷劑的流動順利返回壓縮機是氟系統管路設計的一個主要任務,管道布置也是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的。
氟系統回氣管不僅要完成向壓縮機輸送低壓氣體的任務,而且還要借助管內氣體流速將蒸發器內的潤滑油帶回壓縮機。回氣管布置方式很多,總的目的都是在工作時使潤滑油能均衡地返回壓縮機且不發生回液現象。
布置時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坡度與坡向
為了便于回油,回氣管水平部分應有0.5%~1.0%的坡度,坡向壓縮機。
2、液囊
回氣管上避免出現“液囊”。如布置中出現液囊,在輕負荷或停機時,油和氟液就會滯留于此形成液封,增大管道壓降,重新啟動時油和液體就容易進入壓縮機而引起油擊或液擊。
3、回油彎(存油彎)
上升回氣立管中的帶油速度,只有在建立了必要的帶油條件時才便于將油帶走。一般是在蒸發器出口上升回氣立管的底部設置一個U形彎頭,俗稱“回油彎”,蒸發器內積存的油流入回油彎內積在彎頭底部使回油彎與立管連接處附近流通截面減少,流速加快,以利于連續帶油上升至水平回氣管。在設計制作回油彎時,要盡量做小,以便于油的提升和避免產生較大的壓降。實驗表明,只要機器工作,回油彎中的回油方式就不是先形成油封、后消除油封、再形成油封式的間斷回油,而是始終沒有油封形成的連續回油。
4、雙上升回氣立管
對于帶有卸載裝置的壓縮機或幾個壓縮機并聯運行時,用*小負荷選配上升立管管徑,雖能滿足*小帶油速度,但在滿負荷運行時壓降很大,在機器負荷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可通過增大水平管段、下降管段管徑的辦法來維持回氣管總壓降不變,這時只要水平管內流速不太小,并有一定坡度坡向壓縮機,油就可順利返回。但在機器負荷變化較大的系統中,用上述方法就難以維持總壓降你變,這時宜采用“霜上升回氣立管”加以解決。
5、回氣管與壓縮機的連接
在壓縮機吸入口附近的回氣管上不要設置回油彎,以免出現液囊,造成機器重新啟動時發生濕行程。對于多臺壓縮機并聯連接方案,應使回到水平回氣總管中的油能均勻地返回每一臺壓縮機,特別注意防止回氣總管中的油液進入停止工作的壓縮機中。
并聯壓縮機與回氣總管連接時,在回氣總管上設一集管,各支管由集管上部接入,支管端頭加工成坡口,以便回到集管中的油能及時被任一臺工作中的壓縮機吸走。為回油均勻,要求支管坡口角度一致、深度相同。有時為了解決各壓縮機回油不均勻問題,可在曲軸箱上部與下部設均壓管與均油管,并在該管上加設閥門。
6、回氣管與蒸發器的連接
根據蒸發器與壓縮機高度位置的不同,布置方案有以下幾種:
6.1蒸發器高于壓縮機
蒸發器設在壓縮機上面,在停止工作時,蒸發器中的油液會自行流入壓縮機,造成再次開機時的油擊或其他事故。所以該方案只能在供液很少或停機前關閉供液,以使停機時無油液下流或在自動控制中采取措施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經常采用的方案有以下三種:
①一組蒸發器時的連接:在蒸發器出口設上升回氣立管至蒸發器的頂部(根據供液情況,也可升至稍高于蒸發器工作液面的某一高度)再接至壓縮機。在蒸發器的出口側,伸出一段坡度與制冷劑流向一致的水平短管,用以安裝熱力膨脹閥的感溫包,然后再設回油彎。
②位于不同標高的蒸發器回氣管的連接:注意不要使用來自上邊蒸發器內的油液流入下邊蒸發器中。
③三組相同標高并聯蒸發器的連接:為防止油液由一組蒸發器流入另一組蒸發器,在每組蒸發器的出口接出一水平短管,向下接入共同的水平回氣管,在該水平回氣管的末端設回油彎及上升立管;而對負荷變化較大的系統,則可設雙上升回氣立管。
6.2蒸發器低于壓縮機
蒸發器設在壓縮機下方時的管路連接方式與上述基本相同,主要考慮的是蒸發器的回油和防止油液串流。需要指出的是,上升立管并不能任意長。當上升立管較長時,以每個8m左右或更短距離設一回油彎分級提升,以利回油。
6.3上下均有蒸發器而壓縮機位于中間的管路連接。
7、回氣管與熱交換器的連接
回氣管與熱交換器的連接應有利于回油,熱交換器應裝在水平或下降回氣管上,你的設在上升回氣立管上。為增強換熱,進、出液和進、出氣管宜逆流連接,以增大換熱溫差。
8、吸氣管與低壓循環桶的連接
在氟泵供液系統中,由蒸發器返回的油隨氣體進入低壓循環貯液桶,吸氣管除輸送氣體外,還需將低壓循環桶內的油送回壓縮機。其做法是利用低壓下氟油混合溶液兩層分離的特點,在進液面的富油層處引出1~3根回油管至吸氣管,利用低壓氣體的流速將油引射至吸氣總管返回壓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