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波斯”,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波斯美女”,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而当说到伊朗时,可能一些人难以联想到与美女相关的元素。然而,波斯实际上是伊朗的古称,起源于伊朗高原的西南角。早在公元前600年,希腊人便开始将这一地区称为“波斯”,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1935年。那一年,随着巴列维王朝的建立,礼萨·汗做出了重要决策,将国名正式改为“伊朗”,自此“波斯”这一称谓便不再使用。
在中国历史的唐朝时期,社会开放程度极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频繁。在这个背景下,波斯与唐朝之间的联系也显得尤为密切。在唐太宗时期,波斯的萨珊王朝末代国王曾向唐朝请求援助,但由于距离遥远,唐太宗未能满足这个请求,选择了拒绝。时光荏苒,在萨珊王朝即将灭亡之前,一位名叫卑路斯的波斯王子不顾千里迢迢,艰难跋涉来到唐朝的长安,怀揣着对救援的期望。然而,他的请求同样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历史的转机却在661年到来,唐高宗设立了波斯都督府,卑路斯也因此成为了这一地区的都督,标志着他成为了唐朝的一位臣子。许多波斯皇族也随之来到长安,此地因此兴建了波斯胡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时光回到1955年,在西安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了大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与其妻马氏的合葬墓。在发掘出的文物和古老的历史记录中,考古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唐朝将领其实是波斯的王族。墓志上的碑文同时使用了汉文和波斯巴列维文。经过翻译,发现这两种文字之间存在颇为显著的差异,考古专家们对此变化感到震惊。
汉字碑文的内容表述为:“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妻马氏,己巳生,年廿六,于咸通十五年甲午岁二月辛卯建廿八日丁巳申时身亡,故记。”而根据巴列维文的翻译,其内容则为:“此王族逝者、左神策军骑兵苏谅女马昔师之墓,亡于常胜君主咸通十五年十二月五日建卯之月,廿六岁,愿回归至高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身侧,永生于极美好的天堂,安息。”这一差异引发了学者间的热议,有观点认为她是苏谅的妻子,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他的女儿,而这一信息的复杂性显然是异常丰富。
深入探讨这一点时,不得不提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中国称之为“祆(xiān)教”。这一宗教在教义中提倡近亲婚配,甚至是血亲之间的结合,以维护其血统的纯正。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唐朝时期,家族间的尊礼被视为重中之重,近亲结婚的行为被视为“十恶”之一,视为内乱的罪行,重者可判处死刑。身处唐朝的苏谅自然不敢公开自己与女儿的结合,他不得不谨慎隐藏这一秘密。然而,波斯内部却对此心知肚明。这一边缘的隐秘终于在千百年后被挖掘而出,苏谅的故事和他的秘密也随之被重新揭示于世,让历史的面纱渐渐撩开,展示出古代波斯与唐朝交织的复杂情感与文化背景。
发布于:天津市
策略盈配资,股票配资咨询,盈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